以下內容經聖保祿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及內鏡中心主管樂家豪醫生審閱


胃痛是一種常見的不適症狀,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從簡單的消化不良到嚴重的胃部疾病都有可能。了解胃痛的原因、症狀和診斷方法,對於及時處理和預防胃痛至關重要。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相關資訊,並提供處理建議。
胃痛的常見原因
胃腸道疾病
胃痛可能與多種胃腸道疾病相關,例如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等。這些疾病可能由幽門螺旋菌感染、長期使用某類藥物(如阿斯匹靈)、飲食習慣不良等因素引起。
生活習慣因素
長期處於焦慮或壓力狀態,可能影響腸胃功能,導致胃痛或消化不良。此外,過量飲酒與吸煙也會對胃部造成刺激,酒精和尼古丁可能損害胃黏膜,增加胃潰瘍及胃痛的風險。而不規律的飲食習慣例如長時間空腹、暴飲暴食或進食速度過快,都可能引起胃酸分泌異常,進而導致胃部不適甚至疼痛。
飲食類型
飲食習慣對胃部健康影響深遠,某些食物可能會加重胃痛或引發不適。例如辛辣、酸性或高脂食物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部灼熱感與疼痛的風險。此外,過量攝取咖啡因也可能影響胃黏膜,像是咖啡、濃茶等含咖啡因飲品,可能導致胃部不適甚至加重胃酸倒流。乳糖不耐症也是許多胃部不適的常見原因,部分人體內缺乏乳糖分解酵素,導致食用乳製品後容易出現胃脹或腹痛的情況。另外,若果吃了不潔淨的食物,細菌感染了腸胃或血液,有機會導致急性胃痛。
胃癌的可能性
雖然較為罕見,但胃痛也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狀之一。如果出現持續性胃痛、體重無故下降、伴隨食慾不振或黑便等症狀,就應及早就醫進行檢查。
胃痛的主要症狀?
胃部脹氣
胃部脹氣是常見的胃痛相關症狀之一,可能是消化不良或腸道內氣體積聚的表現,通常伴隨打嗝或排氣。
腹部脹滿
進食後感覺腹部脹滿感可能與胃食道逆流、胃炎或胃潰瘍有關,特別是在進食後更為明顯。
胃部或腹部痙攣、疼痛
突發性或間歇性的腹痛可能是由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引起,疼痛的性質可能為燒灼感、刺痛或絞痛。
腹瀉或便秘
這些症狀可能與腸易激綜合症或胃部疾病有關,特別是當胃痛伴隨腹瀉或便秘時,可能與腸胃感染、腸躁症或食物不耐症有關,應考慮進一步檢查。
胃痛的診斷方法
胃痛位置在哪裡?
胃痛的位置可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不同部位的疼痛可能對應不同的健康問題。
- 上腹部疼痛:常見於胃炎、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可能伴隨灼熱感或噁心。
- 下腹部疼痛:則可能與腸胃蠕動異常、腸易激綜合症、腸道感染或便秘有關。
- 右側腹部疼痛:可能與膽囊炎、膽石症或肝臟問題有關。
- 左側腹部疼痛:可能涉及腸胃痙攣、脾臟問題或結腸疾病。
腹痛不一定是胃痛!多種器官問題都可能引發腹部不適
許多人一旦腹痛,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胃痛」,但其實腹痛的成因非常多元,除了胃部疾病外,小腸、大腸、胰臟、肝臟、膽囊,甚至心臟或泌尿道等器官出現問題,也可能表現為腹痛或胃痛。例如:
- 上腹痛:除了常見的胃潰瘍、胃食道逆流,也可能是急性胰臟炎或心肌梗塞。
- 右上腹痛:可能與膽囊炎、肝炎有關。
- 下腹痛:有機會是泌尿系統或腸道問題。
輕微腹痛的處理與警訊
大部分輕微腹痛,如果已有明確診斷(如胃食道逆流、便秘等),可依醫囑服藥或自行緩解。但若腹痛劇烈、持續,或伴隨發燒、嘔吐、黃疸、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異常症狀,則可能是急性闌尾炎、腹膜炎、胰臟炎等嚴重疾病,必須立即就醫,切勿自行延誤。
胃痛原因衆多,不能單靠症狀自行判斷
胃痛不一定就是胃部疾病,也可能是心臟、膽囊、泌尿道等其他器官的病變。因此,若腹痛或胃痛反覆發作、位置異常、或伴有其他警訊症狀,應及早尋求醫師診斷,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如果疼痛持續或伴隨其他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以確保及時診斷與治療。相關檢查可以在聖保祿醫院的綜合專科中心進行,若有腸胃科相關病徵,將安排至內鏡中心作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飽食與空腹時胃痛的不同原因
胃痛的發生時間與飲食狀態有關,不同時間出現的胃痛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因:
- 空腹時胃痛:常見於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可能在空腹或夜間加重。此外,也可能與胃酸分泌過多或胃潰瘍有關,因为空腹時胃酸會直接刺激胃黏膜或十二指腸黏膜,導致疼痛。
- 進食後胃痛:可能與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有關,特別是在進食後1-2小時內出現疼痛。此外,也可能與消化不良、膽囊疾病或胃酸逆流有關,這些情況會在胃部負荷增加時加重症狀。
胃痛的具體原因需要結合個人的症狀、飲食習慣和生活狀態來判斷,必要時應進行專業檢查以確定病因。
胃痛的處理方法?胃痛吃什麼?
避免高油脂食物
高油脂食物難以消化,會增加胃部負擔,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從而加重胃痛。建議在胃痛期間避免食用油炸食品、肥肉、奶油等高脂肪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白粥、清蒸魚、豆腐或煮熟的蔬菜。
避免刺激性強的食物
辛辣食物會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從而引發或者加重胃痛。建議在胃痛期間避免食用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食物,以及咖啡、酒精、碳酸飲料等刺激性飲品,選擇溫和、清淡的飲品,例如溫水或淡茶。
減少每餐食量
過量進食會增加胃部負擔,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從而引起胃痛。建議盡量保持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過度飢餓或者暴飲暴食,而一次性攝入過多食物,每餐吃到七分飽即可。
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處方藥物
如果胃痛症狀持續或變得嚴重,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如抗酸劑、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或抗生素等。
何時應尋求醫療幫助?
一般的胃痛可能只是消化不良或輕微胃部不適,但若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早就醫,以防潛在嚴重疾病影響健康。
解便困難或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如果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如持續便秘、腹瀉,或有排便不盡的感覺,可能與腸胃功能異常或腸道疾病有關,應及時就醫。
體重無故減少導致顯著消瘦
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可能是反映身體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如胃部或腸道疾病,甚至可能與惡性腫瘤有關。特別是當伴隨着胃痛時,應盡快就診,不要掉以輕心。
持續性胃痛或經常性腹痛
若胃痛持續不緩解,甚至超過數週,或反覆發作且影響日常生活,特別是在進食後或空腹時,可能涉及胃潰瘍、胃炎、胃癌等疾病,應進行詳細檢查。
出現皮膚或眼白黃疸症狀
黃疸(皮膚及眼白變黃)可能與肝臟、膽囊或膽管問題相關,如膽結石或肝病,也可能與消化系統問題有關,需盡快檢查。
腹部脹氣伴隨水腫和體重增加
如果胃部或腹部異常脹大,且伴隨水腫與體重增加,可能是心臟疾病、腎臟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表現,需及時進行相關檢查,排除肝臟、腎臟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影響飲水和進食
若因胃痛、噁心、吞嚥困難等問題導致進食與飲水受影響,可能會引發營養不良或脫水,應盡快尋求醫療幫助,以確保身體正常運作。
如有出現以上情況, 建議預約香港聖保祿醫院綜合專科中心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胃痛的治療方法
治療胃痛的方法取決於其成因,若症狀較輕微,可透過飲食調整及生活習慣改善來舒緩。但若胃痛持續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則可能需要藥物治療來緩解不適並治療潛在問題。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常見的治療方式,醫生可能會根據不同的胃痛成因,開立適合的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
- 抗酸劑(Antacids):中和胃酸,緩解胃灼熱與消化不良,如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等。
- H2 受體拮抗劑(H2 Blockers):減少胃酸分泌,如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等。
- 質子泵抑制劑(PPIs):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適用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如奧美拉唑(Omeprazole)、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
- 促進腸胃蠕動藥物:如多潘立酮(Domperidone)、莫沙必利(Mosapride),有助於改善胃脹、消化不良及胃排空異常。
- 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Sucralfate)、膠體鉍(Bismuth),可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對胃壁的傷害,適用於胃炎或胃潰瘍患者。
- 抗生素:若胃痛與幽門螺旋菌感染有關,可能需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黴素、甲硝唑)來根除細菌。
胃鏡檢查
當出現反覆胃痛、消化不良、吞嚥困難、嘔血、黑便或懷疑有胃潰瘍、胃炎、胃癌等症狀時,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胃鏡檢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內窺鏡檢查,O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OGD)。胃鏡檢查是一項安全、準確的內窺鏡檢查,能直接觀察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內壁情況,並可即時進行活組織檢驗或治療。胃鏡檢查的主要用途包括:
- 檢查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原因
- 發現及診斷胃炎、胃潰瘍、胃息肉、胃癌等病變
- 偵測及處理上消化道出血
- 取活組織樣本作病理化驗
胃鏡檢查一般在局部麻醉或鎮靜下進行,醫生會將幼細的內窺鏡經口腔伸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過程約需15至20分鐘,病人通常可於當日回家。
如你有持續腸胃不適或醫生建議進行胃鏡檢查,歡迎了解聖保祿醫院內鏡中心的 胃鏡檢查服務 ,由專業團隊為你提供安全、舒適的內窺鏡檢查及全面跟進。如需預約醫生或查詢,歡迎瀏覽綜合專科中心網站或致電查詢。
胃痛的舒緩與預防方法
日常生活中,透過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減少胃痛的發生,並維持腸胃健康。
減少壓力
壓力過大會影響腸胃蠕動及胃酸分泌,增加胃痛風險。可透過運動、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舒緩壓力,維持心理健康,避免情緒影響胃部功能。
規律性進食:盡量保持三餐定時定量
飲食不規律可能導致胃酸分泌異常,刺激胃黏膜,引發胃痛。建議每天定時進食,避免暴飲暴食或長時間空腹,以維持腸胃穩定運作。
容易消化的食物
為減少對胃部的負擔,可選擇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蛋、熟透的蔬菜、瘦肉等。避免過冷、過熱或高纖維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部。
忌食物列表
某些食物可能會加重胃部不適,應盡量避免,包括辛辣、高油脂、高酸性食物,以及含咖啡因的飲料。
避免飯後立即躺下或進行劇烈運動
飯後應至少保持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坐姿或輕微活動,以幫助食物消化,減少胃食道逆流的可能性。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跳躍,以免胃部受壓影響消化。
常見問題
胃痛是否因為胃酸過多?
胃痛並不一定是因為胃酸過多,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如果症狀持續,應進行檢查以確定原因。然而,胃酸過少也可能引起胃痛,因為胃酸不足會影響食物消化,導致胃部滯留時間過長,引發不適。
胃痛是否與情緒或情緒病相關?
是的,情緒與心理狀態對腸胃健康有著密切關係。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可能影響腸胃蠕動和胃酸分泌,進而導致胃痛或消化不良。
胃痛是否會逐漸惡化,並可能導致潰瘍、癌症或其他疾病?
胃痛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消化系統問題的症狀。部分胃痛屬於短暫性或功能性問題,無需過度擔心;但若胃痛持續或頻繁發作,可能與某些嚴重疾病有關,若未及時處理,確實有惡化的風險,甚至可能發展為潰瘍或癌症。
